教材-教科书-电子课本-学生用书下载网

导航

2005-2006年度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上一篇:电学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简单易做的50个科学小实验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一)、学习成绩能达到优良的同学:九(六)班大部分学生。(二)学习成绩差的有以下同学:九(一)班、九(二)班 。(三) 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差,思想懒惰,不爱学习。对这些学生要多加强辅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尽快提高学习成绩。二、物理学科教学总目标:二期课改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知识是对现象的解释,不再是最终答案;学习不是简单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光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某些问题。促使现行课程与时俱进,物理学科提出了如下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阅读、听课、讨论、探究、训练等学习活动,初步理解某些简单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掌握最基本的物理规律,阐述和解释简单的物理问题。②通过实践活动,能有目的地观察物理现象,记录观察结果。能使用简单的仪器、器材,并完成简单的小制作。③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初步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科技、国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④通过训练活动,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倾听、记录、讨论,并能以适当方式表达有关物理内容的科学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2)过程、能力与方法①通过学习活动,能够对简单的物理对象进行分类、比较,发现物理对象的基本特征,并能够通过初步的揄、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具备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实验活动,能确认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了解实验目的,并能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完成较简单的实验;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③通过实践活动,能对给定的探究任务表达自己的见解,实施探究方案,知道事实和证据的重要性,能初步运用简单的实验手段和科学方法形成证据,并针对探究的目标要求,得出简单的结论。④通过在学习活动中对物理方法的感悟,体验等效替代、理想化等方法;领会分类、类比等方法;初步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3)态度与价值观①以物理事实为依据,初步形成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和有结构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等物质观和运动观,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结合物理知识的由来和广泛应用,了解物理学发展概貌,能够初步区别科学与伪科学;认识到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区统考各项指标力争达到平均数。四、教材分析:从内容的编排顺序上,九年级物理原本是以《电学》为主,而现在是以《力学》为主。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改动?笔者觉得编写者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电学》和《力学》都是初中物理的两个重点部分,也都是中考的重点。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似乎学好力学比学好电学要难一点,特别是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压强、浮力向来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现在把力学放在初三,或许对学生来讲会有一定的好处。 再从每一章编写的内容来看,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新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2)更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都是以探究实验的形式来传授给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物理课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物理概念、规律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很重要的。但以往的教材上却没有很重视这一点,改革以后的新教材在这一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却表现的非常突出。通过这一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更加了解了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也让学生学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将受益终生。(3)每一章内容的编排顺序作了调整例如:新教材把“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知识点提到了最前面,和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分开了,没有放在一起讲。把运动和力的关系放到了力的前面,对于这一点,笔者觉得很值得讨论。把运动和力放在前面而不先讲力的话,给实际教学带来很多不方便。按照常规思路,在学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前,首先应把运动的知识、力的知识先传授给学生,再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比较合适,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4)教材难度有所降低这里说的难度降低,指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这一方面有所降低。比如说:对于液体压强,不要求学生会计算,只要会比较大小即可。对于热学中的热值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间的关系,书上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计算公式。在热机里只讲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已省去等。但是,笔者认为新教材并没有比老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上真正有所降低,而是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因为新教材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了提高,比如说在考试中更注重对问题的探究,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记概念、规律、公式是难得多。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在这里,其实对我们老师也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离不开老师平时的指导和引导。这就要求老师平时上课不能死板,把知识点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尽量采用探究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5) 新教材课后习题的类型也有所改变 由于新教材更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动手能力,所以在课后习题的选用上也做了很大的变动。以前的题目侧重于计算,而现在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复杂的计算题,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动手的探究实验题比较多。(6)教材在文字表达上个别地方并不是非常的严谨在文字表达上,新教材并不是做的非常出色,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错误的说法。例如:课本第21页中写到“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这句话是不全面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可以是相同的。比如说:在公路上行使的汽车,以公路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也是运动的。只要你选的参照物之间是相对静止的,那么结论肯定是一样的。课本第51页中写到“轮子或球状物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这句话也是片面的。轮子或球状物也可以在地面上滑动,此时就变成是滑动摩擦而不是滚动摩擦。这样的定义显然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课本第94页中对功的定义写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按照他的这个定义,那放在水平面上的一个物体在一个水平推力的作用下匀速前进一段距离,这个推力有没有对物体做功呢?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做功。因为这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实际推力对物体是做功的。所以说这个定义是片面的。课本第84页中写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个柱形物体放在容器中,物体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的话,它就没有受到容器中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作用。类似的题目在练习中也经常会出现,都证明了这句话是错误的。五、教学重、难点1.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调节和使用实验室中的工具─天平。2.通过实验探究并理解密度的概念。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知道二力平衡条件。5.认识重力 大小、方向,了解重力的是怎样的。  6.初步认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是如何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7.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8.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9.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10.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1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六、具体实施: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工作离不开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然要与 学生进行交往并形成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在认知上彼此认同,情感上互相愉悦, 行为上目标趋同,从而营造出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 双方都会有较强的心理相容性,会有更加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学生会形成一种完全彻底地 接受教师教导的心理倾向,学生会不断地受到教师言行所发挥的“隐蔽强化”的作用;教师 则会形成一种坚信学生会健康成长并竭尽全力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心理倾向,还会受到学生 表现出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积极变化的鼓舞和强化。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良好的基本素质是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修养、理论修养和品德修养,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2. 从学科特点出发: 物理学科教学的重点不是具体的知识点,而是探索知识的过程,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通过形、色、光的传播,是一种高效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而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首先依靠对物理现象的